日前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文章~
希望跟各位為人父母的分享,順便也提醒自己對小孩的教育方式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「21世紀全球父母的難題溺愛戰爭」
有一種病毐,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,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。
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,小心了!
這個病毐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,被感染也不會發燒、嘔吐,但日子一久,
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:驕傲、憤怒、妒嫉、懶散、暴食厭食、陷溺、貪婪,
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。
現象: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裡症候群這個病毐帶來的症狀,
名叫「被溺愛兒童症候群」(PamperedChildSyndrome),
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;在一九八0年以後出生的人,發病率尤高。
這已成為二○○○年以來全球兒裡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。
卡拉(CarlaWagner),十七歲,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。
這一天,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,
酒後,她駕著AudiA4揚長而去,撞到了一位女學生。
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,
她的父母問法官:「那麼,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?」
這是二○○一年八月,美國(時代)雜誌封面故事裡的真實案例,
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。
二○○五年十月,英國(泰晤士報)也刊出一篇專文:
「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群」,文中提到一個案例:
「她,只有十三歲,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,
用違禁藥品,自殺過一次,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。」
你可能會認為,這個少女成長於暴力家庭?
事實不然!她的父母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,
總是細心呵護她,給她一切她所要的,讓她成為家中的「老大」!
這個女孩,正遭受「被溺愛兒童症候群」的侵襲!
調查:三分之二父母,承認孩子被寵壞,不止英、美國,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。
阿文(化名),基隆某國中三年級學生,
國小時,他很聰明,父母極度寵愛,一次他欺負同學,
老師請父母來學校,她的父親,從BMW座車下來,
就怒氣沖沖直奔導師,母親則穿著水藍色碎鑽小禮服,隨後跟來,
父親劈頭說:「我的兒子,我很了解!」
母親再說:「我家阿文很乖,一定有人激怒他,才會欺負人。」
阿文就這樣一直被護著進入國中。國一時,阿文的學習狀況有了變化。
數學老師發現他連簡單的運算都不會,請父母來校了解狀況,
導師說:「也許他要去檢定一下智力…」
話還沒完,阿文父親拍桌:「你腦袋才有問題!」
升上國二,父母這時才意識到事態越來越嚴重。父母決定帶他去鑑定。
鑑定結果出爐,醫生說:「阿文是抗拒學習,而且懶惰,造成智力退化。」
夫妻倆回想著過去一味稱讚阿文的結果,
竟讓兒子變成這樣,兩人楞在原地,久久不能言語。
過去,人們總高唱「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」,
但如今,過多的愛、不當的愛,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,甚至產生負向性格。
以下六個數據,分別來自二○○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、
二○○一年CNN及(時代)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、
二○○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Agenda的調查:
1.80%的人,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。
2.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。
3.七五%的人認為,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。
4.只有九%的成人認為,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「對成人有所尊重」。
5.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,因為「無法忍受」學生的行為,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,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。
6.也是最驚人的數據:一九八四年時,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。
到了二○○一年,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。
更進一步推論,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,
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!(編按: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%)
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:
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,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。
五倍的愛,五倍的物質,孩子消化得了嗎?
病源: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兒童心理學先驅、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.金德倫(DanKindlon),
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,研究四至十九歲兒裡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,
提出一份報告。該報告指出,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(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)的父母,
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,他將其稱為「溺愛世代」。
原因有三:
一、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;
二、孩子生得少;
三、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。
在溺愛世代的家庭,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;
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一.一八人,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。
而這一代的父母,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,
因此他們質疑權威,如今他們選擇與兒女做朋友、採取寬鬆的教養方式。
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(一九八0年以後出生),
被稱為「千禧之子」,被譽為「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」,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。
根據統: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房間裡有個人電腦、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。
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,
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:出外用餐,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;
有九0%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。
隨著家庭的收入越多,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、
到巴黎塞納河乘船、到尼斯聖馬可廣場餵鴿子的機會就越高。
癥結:民主與溺愛,一線之隔
千禧之子,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,
然而,越多的愛,越多的物質,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。
根據教育理論,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(民主、權威、溺愛、忽視),
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「溫暖、支持」,與「指導、要求」程度而有所區別。
其中,「民主型」父母,是最佳管教方式,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「溫暖、支持」,
又給予適當的「指導、要求」,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,
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。
但一不小心,「民主型」可能就會變成「溺愛型」父母,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。
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,若只是一味給予「溫暖、支持」,
卻未給予「適當的指導、要求」,賦予過度的自由,將變成溺愛型父母,
孩子無法克制本身負向、不合理的行為,自我接納能力也低。
而「溺愛型」父母又可分為兩類:放任,或過度保護。
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,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。
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,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。
台北現場:怕廁所不乾淨,菲傭陪伴上學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。
八歲的Angela,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。
她的父母常常出國,收入屬中上程度,但因她是獨生女,從小備受寵愛。
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,花色蘇格蘭裙,
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,襪子樣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,
腳踩的是ELLE童鞋,連包包款式、該斜背、側背,都有講究。
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,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。
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,每週二中午,菲傭為她送便當。
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、放下便當,牽著小Angela的手,
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的門,
「太暗、地上有水、馬桶上有黃漬」的都被淘汰。
如廁完後,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,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,
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。
小Angela的媽媽要求她,學校廁所不夠乾淨,
若想上大號,盡量忍住,不在學校上,免得「處理不好」,
但一年下來,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小。
逢年過節的時候,Angela的媽媽一定認真打點,
從接車的阿姨、司機、到外籍課程老師、導師等十幾人,都送上高檔禮品。
因為這些錢可保證她女兒坐上校車最好的座位,
一旦在校有任何異常,老師總是第一時間回報、聯絡簿的老師留言也總比別人多得多。
房間有人掃、上廁所有人伺候、出門有人接送,Angela做什麼呢?
常常,她讓自己變成一座雕像,不發一語。
她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,已經完全被剝奪了。
另一個主角Dorothy,則出現在台北市中心的快樂瑪莉安美語幼稚園。
六歲的Dorothy活在母親對她百依百順的羽翼下,
在學校,只要別人不合她的意,她就用尖叫、大吼抗議,
母親對她束手無策。每天,她帶著家裡的高級糖果,
從私家轎車下車,略仰著頭慢慢走進學校,
她袋裡的糖「叮咚叮咚」踫撞發響。
「各位同學,今天帶來的是摩洛哥可可巧克力糖。」
接著,她將糖一顆顆放在同學掌心上,
「你,哼!沒有!」只見她跟一個男孩說。
因為昨天這位小男生拉了她的辮子,今天必須接受懲罰。
Dorothy在學校就像「蜂后」一般,懂得利用物質發號施令。
大陸現場:兒子打媽媽巴掌說「雞腿是我的!」
不只台北,在上海的地鐵車站裡,有很多「地鐵父母」。
上海的地鐵車站裡,有很多「地鐵父母」。
上海的地鐵有三層,最底層是搭車處。
這天,一位爸爸在車站外買早點,他拿著手機,
氣急敗壞對著另一頭的太太說:
「叫你先去排隊買票啊!上什麼廁所?萬一兒子來不及怎麼辦?」
說著邊掏錢、邊罵、邊揮手叫兒子先去月台等。
原來,上海父母為了讓寶貝兒子省時間,夫妻兩人分工合作,
一人買早點,一人買票,好讓孩子不用浪費時間,多個十分鐘看書。
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曾說過一個小故事。
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時,包了一輛計程車。當天,郭台銘趕夜車,從山西南部渡黃河。
晚上十點多,月光瀉了一地,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,聊啊聊啊,司機先生竟哭出來了。
原來,這司機每天賺了錢,只吃兩個饅頭、兩根蔥,
但為了孩子,他一定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。
有一次,他生病了,妻子把兒子的雞腿給他吃,
兒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說:「這雞腿是我的,為什麼要給爸爸吃?」
郭台銘感嘆:小孩一直以為雞腿是他的,連他爸爸生病了,也不讓步。
這種小孩沒有感恩心,只曉得占有,不曉得失去的滋味。
美國現場:餐廳拒收失控的小孩進門放任的溺愛型父母也很多。
在紐約長島,有間名為「船塢」的餐廳,
門口就曾掛了牌子寫著:「如果你不能控制好你的孩子,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。」
餐廳的規定則是:「Nochecks,nocreditcards,nocellPhones,takescreamingoutside.
(不收支票、不收信用卡、不能在裡面打行動電話,把會尖叫的小孩帶出去)」。
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,
孩子在社會互動中,最需要的就是「妥協、分享、互動」三種特質,
被溺愛的孩子,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和演練的機會,就容易自我中心。
幼稚園,是社會情境的第一關,被溺愛的孩子因為不具上述三種特質,
容易與同儕出現爭執,隨著時間長大,在人際交往上就會產生挫折感。
這個挫折感緊接著會帶來焦慮、憂鬱、拒學,
然後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,甚至出現自殺、攻擊性的行為。
此外,被放任的孩子,由於將「獲得東西」視為理所當然,
通病就是「等不得」,當「無法獲得」的情境出現,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。
忠告:「易開罐的愛」只會害了孩子
然而,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、愛少,而在於「怎麼愛」。
愛的方法正確,孩子的行為加乘;
愛的方法不正確,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