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刺激太少 玩得不夠 易遲緩
聯合仁愛醫院職能治療師謝佳芝表示,曾在多個臨床案例中發現,因為先天疾病問題以致一出生就必須長期住院的寶寶,
或是長期住在兒童加護病房的幼兒,雖然其智能上沒有任何問題,但因為他整天舉目所見的只有雪白牆壁和單調環境, 造
成他後來出現遲緩的狀況。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,孩子若處在沒有刺激的環境中,或是缺乏適當的刺激, 即使他原本的
智能沒有問題,其發展(包括:粗動作、細動作、認知能力與協調等)仍會因此蒙受負面的影響; 相反地,刺激太多也不
恰當,因為刺激太多會使孩子形成容易分心,缺乏專注力,並且情緒上易產生焦躁、不安等問題。
缺乏照顧 過分保護 皆不宜
如前所述,適當的刺激可以幫助幼兒得到良好的發展,反之,太少的刺激則可能使幼兒產生發展遲緩的問題, 此外,若剛
好遇上發展遲緩的「誘因」,例如:媽媽智能不足,或是家人疏於照料(或保護過當),也可能致使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危
險因子。 謝佳芝治療師舉2個實際臨床個案說明: (1)一個家裡在做紙類回收的1歲幼兒,因為從小缺乏玩具,造成小朋
友只會玩家裡最多的東西─「紙」,其它東西都不會玩。 (2)有個阿嬷因為只有一個孫子,雖然已經4歲半,還是餵他吃
飯、幫他穿衣、穿鞋…,什麼都幫孫子做好的後果,造成這小男孩什麼都不會,進而出現一些遲緩的徵兆!
陪伴‧引導 幫助孩子玩得好
謝佳芝職能治療師指出,跟以往社會相較,現在的小朋友,尤其是在都市成長的孩子,空間沒有像以前那樣開闊,多半處
於狹窄、受限的居家環境裡; 相對地,能從環境中接收到的刺激也比較少,這時候「玩具」就扮演著提供刺激的一個重要
角色。幼兒不像大人每天會面臨各種工作與挑戰, 幼兒的「工作」就只有玩遊戲;每一種玩具都有它不同的功用,透過給
予孩子適當的不同玩具,將有助於提供孩子完整又全方面的刺激。
「那只是買玩具給孩子就足夠了嗎?家長需要陪伴孩子玩嗎?」對此,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,一般而言,若孩子各方面
發展皆正常, 那他很快就可以自己學會玩具的玩法,但如果小朋友的狀況比較不好,或是學習能力較差,家長就有這個必
要去陪伴、引導孩子「玩」玩具。 有時玩具對孩子可能太難,孩子不會玩,家長可以適時地從旁「提點」玩法,但不要全
程「指示」孩子應該怎麼玩。
另外,有些玩具一個人玩不起來,家長或玩伴的參與可以讓遊戲內涵更加豐富,孩子得到的刺激自然也更多 (例如:球
類),球類遊戲可以延伸至踢球、拍球、丟到一個定點或傳球等多種玩法,不但有助於肢體動作的控制、培養協調能力,
在互動的過程中也能增進幼兒的語言、社交技巧和情緒控制;例如:家長丟球給孩子接時,孩子因為沒接到而產生挫折
感,甚至發脾氣, 家長可透過適當的開導和安慰,幫助孩子調適情緒、重新站起,而幼兒可在遊戲過程中不斷地嘗試、失
敗、嘗試…直到成功那一刻, 這段過程除了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度外,也能增進自信心與耐心,無形中更提升了孩
子的EQ(情緒商數)。
非結構性玩具 多樣玩法刺激多
謝佳芝職能治療師指出,玩具大致可分為兩大類,一是「結構性玩具」,即固定型態、只有一種玩法的的玩具(如:娃
娃,小汽車等); 二是有多樣玩法的「非結構性玩具」(如:積木、畫畫、剪紙、七巧版、拼圖等)。 建議家長少買結構
性玩具,像是:芭比娃娃只能玩角色扮演,其玩法較為侷限,可以多買一些非結構性玩具,孩子不容易玩膩, 也就比較不
會浪費錢,同時多種玩法也能替孩子帶來多樣刺激。
現代的父母往往把孩子捧在手心呵護,對於買玩具多半也不會吝嗇,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,關心孩子究竟玩得「夠不夠
多」, 不如把關注焦點放在孩子是否「玩得均衡」的問題上。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,例如:有些孩子記憶力好,
有些則是聽覺特別好; 遺憾的是,現在的孩子多以「視覺學習」為主,建議家長們,在孩子學習過程中,不妨讓孩子利用
他的強項去學習新的事物, 除了會比較有愉悅感外,也可提升其學習動機;至於其較不足的地方,家長可以找適合的玩
具,以誘導的方式來加強。
謝佳芝職能治療師提醒,家長在給予幼兒玩具時,最好一次只給予一樣玩具,給太多會讓孩子產生錯亂感,造成他無法專
心玩一樣玩具; 1歲以後可以慢慢要求規範孩子,玩到一個段落才可以換,並要求他幫忙收拾玩具,這些動作可培養其耐
心和生活自理的能力。 而家長在購買玩具時,建議可選擇比孩子實際發展年齡程度還要再稍微難一點的玩具(大概快3~6
個月),對孩子才有挑戰性, 也可以延長玩的時間;此外,盡量不要購買同類型的玩具,選購玩法多樣的玩具,孩子才能
玩得開心、玩得均衡。
資料來源:2008年12月號育兒生活雜誌
聯合仁愛醫院職能治療師謝佳芝表示,曾在多個臨床案例中發現,因為先天疾病問題以致一出生就必須長期住院的寶寶,
或是長期住在兒童加護病房的幼兒,雖然其智能上沒有任何問題,但因為他整天舉目所見的只有雪白牆壁和單調環境, 造
成他後來出現遲緩的狀況。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,孩子若處在沒有刺激的環境中,或是缺乏適當的刺激, 即使他原本的
智能沒有問題,其發展(包括:粗動作、細動作、認知能力與協調等)仍會因此蒙受負面的影響; 相反地,刺激太多也不
恰當,因為刺激太多會使孩子形成容易分心,缺乏專注力,並且情緒上易產生焦躁、不安等問題。
缺乏照顧 過分保護 皆不宜
如前所述,適當的刺激可以幫助幼兒得到良好的發展,反之,太少的刺激則可能使幼兒產生發展遲緩的問題, 此外,若剛
好遇上發展遲緩的「誘因」,例如:媽媽智能不足,或是家人疏於照料(或保護過當),也可能致使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危
險因子。 謝佳芝治療師舉2個實際臨床個案說明: (1)一個家裡在做紙類回收的1歲幼兒,因為從小缺乏玩具,造成小朋
友只會玩家裡最多的東西─「紙」,其它東西都不會玩。 (2)有個阿嬷因為只有一個孫子,雖然已經4歲半,還是餵他吃
飯、幫他穿衣、穿鞋…,什麼都幫孫子做好的後果,造成這小男孩什麼都不會,進而出現一些遲緩的徵兆!
陪伴‧引導 幫助孩子玩得好
謝佳芝職能治療師指出,跟以往社會相較,現在的小朋友,尤其是在都市成長的孩子,空間沒有像以前那樣開闊,多半處
於狹窄、受限的居家環境裡; 相對地,能從環境中接收到的刺激也比較少,這時候「玩具」就扮演著提供刺激的一個重要
角色。幼兒不像大人每天會面臨各種工作與挑戰, 幼兒的「工作」就只有玩遊戲;每一種玩具都有它不同的功用,透過給
予孩子適當的不同玩具,將有助於提供孩子完整又全方面的刺激。
「那只是買玩具給孩子就足夠了嗎?家長需要陪伴孩子玩嗎?」對此,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,一般而言,若孩子各方面
發展皆正常, 那他很快就可以自己學會玩具的玩法,但如果小朋友的狀況比較不好,或是學習能力較差,家長就有這個必
要去陪伴、引導孩子「玩」玩具。 有時玩具對孩子可能太難,孩子不會玩,家長可以適時地從旁「提點」玩法,但不要全
程「指示」孩子應該怎麼玩。
另外,有些玩具一個人玩不起來,家長或玩伴的參與可以讓遊戲內涵更加豐富,孩子得到的刺激自然也更多 (例如:球
類),球類遊戲可以延伸至踢球、拍球、丟到一個定點或傳球等多種玩法,不但有助於肢體動作的控制、培養協調能力,
在互動的過程中也能增進幼兒的語言、社交技巧和情緒控制;例如:家長丟球給孩子接時,孩子因為沒接到而產生挫折
感,甚至發脾氣, 家長可透過適當的開導和安慰,幫助孩子調適情緒、重新站起,而幼兒可在遊戲過程中不斷地嘗試、失
敗、嘗試…直到成功那一刻, 這段過程除了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度外,也能增進自信心與耐心,無形中更提升了孩
子的EQ(情緒商數)。
非結構性玩具 多樣玩法刺激多
謝佳芝職能治療師指出,玩具大致可分為兩大類,一是「結構性玩具」,即固定型態、只有一種玩法的的玩具(如:娃
娃,小汽車等); 二是有多樣玩法的「非結構性玩具」(如:積木、畫畫、剪紙、七巧版、拼圖等)。 建議家長少買結構
性玩具,像是:芭比娃娃只能玩角色扮演,其玩法較為侷限,可以多買一些非結構性玩具,孩子不容易玩膩, 也就比較不
會浪費錢,同時多種玩法也能替孩子帶來多樣刺激。
現代的父母往往把孩子捧在手心呵護,對於買玩具多半也不會吝嗇,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,關心孩子究竟玩得「夠不夠
多」, 不如把關注焦點放在孩子是否「玩得均衡」的問題上。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,例如:有些孩子記憶力好,
有些則是聽覺特別好; 遺憾的是,現在的孩子多以「視覺學習」為主,建議家長們,在孩子學習過程中,不妨讓孩子利用
他的強項去學習新的事物, 除了會比較有愉悅感外,也可提升其學習動機;至於其較不足的地方,家長可以找適合的玩
具,以誘導的方式來加強。
謝佳芝職能治療師提醒,家長在給予幼兒玩具時,最好一次只給予一樣玩具,給太多會讓孩子產生錯亂感,造成他無法專
心玩一樣玩具; 1歲以後可以慢慢要求規範孩子,玩到一個段落才可以換,並要求他幫忙收拾玩具,這些動作可培養其耐
心和生活自理的能力。 而家長在購買玩具時,建議可選擇比孩子實際發展年齡程度還要再稍微難一點的玩具(大概快3~6
個月),對孩子才有挑戰性, 也可以延長玩的時間;此外,盡量不要購買同類型的玩具,選購玩法多樣的玩具,孩子才能
玩得開心、玩得均衡。
資料來源:2008年12月號育兒生活雜誌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