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孩子鬧情緒時,父母也難免會有情緒,此時該怎麼做?
周玉筍(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經營發展部主任)


Q:我那三歲半的孩子,無論去公園或麥當勞,總是不肯回家。
我不願強迫他,但最後還是得使出殺手?──「你不走、我走了」或「再不走,不要你了」……
看著孩子哭哭啼啼的跟在後面,覺得這樣做似乎不對,但又不能讓孩子予取予求,我該怎麼做?


A:您提的這個問題,的確讓父母很傷腦筋,該如何處理呢?

一、先處理自己,再處理孩子──就不會用情緒控制孩子!
  用情緒控制孩子,確實是不好的管教模式,因為,孩子也學到用情緒掌控我們或得到想要的。
只是孩子鬧情緒,自己也難免有情緒。所以不妨先處理自己失望、挫折等情緒。
首先,切勿在這時批判自己是個失敗、無能的母親,或是現在管不住,長大還得了……,
其次,也不批判孩子又來了或怎麼那麼「魯」(台語固執之意)……,而知道這是孩子學習與人互動或遵守約定的過程。
這樣您就不會將傷心與焦慮都宣洩在孩子身上,而孩子也不會在您發脾氣時才聽話。

二、尊重與了解孩子的發展──就不會陷入無助的情緒中!
  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說人類有八個發展任務,「自主」是其中的一項,
發展期約在一歲半至三歲。若您了解這個因素,就不易陷入自己失敗或孩子不聽話的迷失中。
然而,如何發展自主呢?艾瑞克森建議:給孩子安全的範圍自由探索,並經歷後果。
這是父母常面對的管教挑戰,學習溝通並讓孩子自我負責,將奠定日後親子互動的基礎。


三、 運用「同理與選擇」──讓孩子自我負責,並在「限制」中學習尊重他人!
  依據艾瑞克森的建議,您不妨參照下列的處理過程:
  1.在「同理」中,讓孩子感受您的了解及反映他的需要:試想孩子為什麼不想走,
大概是想多玩一會。因此,我們可以先同理孩子:「很好玩,想多玩一會,對嗎?」
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需要。
  2.在「限制」中,讓孩子理解現實的環境或他人的需要:接著,您若希望孩子遵守約定,
則需要告知他:「但我們約定的時間到了,我們要離開了」。
  3.在「選擇」中,讓孩子建構遵守約定的能力與學習負責:再則,您可以提供孩子處理情緒的方法並讓他選擇,
例如:「你可以選擇再玩五分鐘或一分鐘」或「你選擇自己走或我抱你」……。
您會發現,堅持界限不是為了控制孩子,而是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控制的能力,且在「選擇」中,
完成孩子對自主的需要及發展。

  最後,一定要「增強」孩子的正向行為。當孩子離開心愛的遊戲現場時,
您可以說:你是一個「說到做到」的好孩子,以及我欣賞你可以控制自己……等
(配合您的教育重點)。在您的「鼓勵」中,孩子不僅經歷遵守承諾的成功經驗、強化自我的能力,
更是建構良好親子互動與溝通的正向模式。






本文章摘自 愛家基金會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ulian950223 的頭像
    julian950223

    玄之又玄

    julian9502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